研讨会上,《解码数字化转型》作者首先分享了成书过程与写作初心。据介绍,书籍的创作源于作者近十年来在数字化领域的实践思考 —— 因 “嘴笨” 不善临场表达,作者习惯将对外分享的零散观点、行业观察整理成文字,这些沉淀在电脑里的 PPT、笔记与交流素材,逐渐构成了书籍的雏形。
“最初只是想给这些碎片化思考找个‘落脚处’,没想到偶然与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张星明老师闲聊时提起,竟被他记在了心里。” 作者笑谈,在自己将 “写书” 的念头当作玩笑抛诸脑后时,张星明老师多次提醒、催促,甚至主动梳理写作框架,这份 “较真” 让他不得不正视这份初心,最终决定将零散思考 “化零为整”,形成一本能让读者完整理解数字化转型逻辑的著作。
机械工业出版社责任编辑张星明补充道,出版社之所以关注这部书稿,正是看中其 “从实践中来” 的特质:“市场上数字化转型类书籍多侧重理论或技术细节,而这部书稿源于作者多年的一线观察与分享,既有对概念的梳理,也有对产业痛点的感知,这种‘接地气’的视角很稀缺。”
关于写作思路,作者强调,书籍的核心定位并非 “高深理论专著”,而是 “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向导”。“此前翻译相关著作时,曾被读者反馈‘缺乏深度’,但这次创作中我意识到,比起堆砌晦涩理论,帮读者捋清‘概念的来龙去脉’更重要。” 作者表示,很多企业在转型中被 “中台”“湖仓一体”“数字孪生” 等新概念绕晕,却不清楚这些概念的起源、关联与适用场景,这正是书籍希望解决的核心问题。
基于此,书稿以 “技术 — 底座 — 要素 — 转型 — 升级” 为逻辑主线,分为五个篇章:从 “数字技术” 追溯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驱动脉络,到 “数字底座” 解析技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,再到 “数据要素” 探讨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资源,进而通过 “数据转型” 剖析转型的驱动逻辑与本质,最终以 “数智升级” 展望数字化的未来方向。“整个结构就像给读者画一张‘转型地图’,不一定能直接抵达终点,但能让人清楚自己在哪个阶段、该往哪走。” 作者解释道。
在书稿评析环节,与会专家从内容价值、结构逻辑、产业适配性等角度展开讨论,既肯定亮点,也直言不足。
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刘刚认为,书稿的最大亮点在于 “系统性与通俗性的平衡”:“它没有局限于某一技术或行业,而是从历史脉络切入,把数字技术、数字底座、数据要素等关键环节串联起来,而且语言通俗,即使是非技术背景的管理者也能看懂,这符合‘概念向导’的定位。”
深圳市半导体行业协会秘书长常军锋则聚焦产业实践价值:“书中对‘数字底座’与‘数据要素’的联动分析很有意义,半导体行业正面临数字化转型的‘算力、数据’双重需求,书稿中‘技术转化为生产力’的思路,能给行业企业提供实际参考。”
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杨余久则提出了具体完善建议:“书稿对前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脉络梳理很清晰,但在‘数智升级’章节,对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技术在具体行业的落地案例稍显不足,若能补充不同领域的转型实例,会让内容更具说服力。”
机械工业出版社责任编辑陈倩从出版角度补充:“目前书稿的章节逻辑已比较顺畅,但部分概念的定义可以更精准,建议结合最新行业共识再做细化,避免读者混淆。”
针对专家提出的建议,作者表示将在后续修改中重点完善:一方面补充制造、金融、零售等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案例,增强实践指导性;另一方面细化部分概念的定义与边界,结合最新政策与行业标准优化表述。
深圳市畅想人工智能产业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,举办此次研讨会,既是为了助力书稿打磨成 “经得起市场与行业检验的精品”,也是希望搭建一个数字化转型领域的交流平台,推动学界、出版界与产业界的对话。“期待《解码数字化转型》出版后,能为企业转型提供清晰思路,为行业发展贡献智力支持。”
据悉,《解码数字化转型》书稿将结合本次研讨会的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,预计于近期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。